河北美术学院首页

基础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

发布者:2023-12-25 14:25:51  时间:  浏览:

一、专业背景

在全球化的今天,民族文化身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在这种背景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战略的角度引起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

2021年2月20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公布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及《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名单(2021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开设新专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河北美术学院是教育部公布的开设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本科专业院校之一。截止到目前为止,我校也是河北省唯一一家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本科专业的院校。

二、专业特色

在学科建设层面,依托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着眼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与文化建设,在充分继承河北民间艺术、长城大运河文化、燕赵中山古国文化、太行山红色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辐射全国坚持践行“盖大楼、请大师、铸大爱”的办学理念,不断推进“专业与科技融合,教学与产业融合,课堂与项目融合”,形成“非遗理论与非遗技艺实践双向教学,学科发展与现代科技融合,专业建设与产业协同发展”的特色。

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针对人才培养方案,以学期为单位开展项目驱动式教学,分为理论与实践初期过渡、研究与实践相互融合、创新与实践相互促进、展览服务与实践转化四个阶段,以“实践+”的教学模式,完成非遗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教学,实现课堂与项目融合。解决专业和实践结合不紧密,专业与市场难以衔接、专业人才就业难等问题。

在教学科研层面,集合了理论研究、绘画艺术家、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文创产品设计、企业导师等多方面的教师资源,首先在校内形成与设计学院其他专业相互支撑的学科建设体系。例如,与艺术与科技专业形成相互支持,进行数字非遗的转型,推动专业与科技融合,实现学科发展与现代科技融合;与文创专业相互支撑,发展非遗文创,跟随时代发展,推动区域文化创新发展,推动学生区域内高质量就业。其次通过工作坊、研学、非遗学社等方式积累了一定的校外资源,推动校内师生共创、校企合作,实现专业建设与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此外通过非遗研究中心、非遗学术论坛等促进学术交流,构筑人才高峰。教学科研丰厚的底蕴得益于“河北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以下简称非遗研究中心),我校2017年获批由河北省文化及旅游厅授予“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并在此基础上成立非遗研究中心7年共承办十八期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累计培训非遗传承人六百余人,专业方向涉及陶瓷、雕刻、砚台及传统棉纺织技艺等代表性项目,也因此拥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传承人资源。未来,伴随着项目的持续开展,将会为我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源源不断地提供教学科研的养分

三、培养定位

本专业响应国家文化发展及乡村振兴战略、以产教融合为培养原则。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熟悉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理念、具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基础知识、了解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掌握基础研究理论与方法、系统掌握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评估、保护、开发、管理、创新、宣传等基本流程,具备一定的自然科技、人文艺术修养和实际操作能力及审美素养的综合能力,成为适应国家新时代文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能在各级各类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与传媒集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企事业单位、报纸、杂志、电视台、出版社等单位从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栏目和出版项目的编辑人员、文化产业策划、演出与管理等技术岗位、社区文化工作人员、中小学美育教师、美丽乡村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人员等职业。

四、运行机制

以学科交叉与多学科协作的发展理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设置在了传统工艺、现代科技、设计创新相融合的设计学院。设计学院内部的科研机构下设工业设计研究所、文创与包装设计研究所、数字展览展示研究所、腾云数字可视化研究所、陶瓷研究所。实验中心下设:综合模型制作实验室、天枢图案衍生品实验室、家具工艺实验室、金属工艺实验室、产品材料实验室、产品工艺实验室、毛绒玩具制作实验室、日用陶瓷产品设计实验室、3D打印实验室、产品模型制作实验室、广告印刷实验室、书籍装帧实验室、WEB前端实验室、易客移动端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服装工艺实验室展示中心下设:工业展厅、服装展厅、工艺美术展厅、非遗展厅。此外,设计学院还拥有多个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这些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的教学、科研和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

课程设置形成了丰富多样、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体系。目前非物质文化保护专业的核心课程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中国工艺美术史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保护法规与政策非遗数字化保护技术非遗文创设计非遗申报应用与写作传统工艺传承实践新媒体品牌策划与运营等专业类课程从教学实施上集中实践发展,从教学实践到实践教学。首先启动非遗科研团队与非遗学生发展中心,合力建设非遗技艺实践工作坊。深化课程教学四个阶段的内容,将教学方法落实、学生能力落实、教学成果落实、对外合作落实,推动教学与产业融合。吸取其他院校非遗工作坊建设的经验,结合自身优势,目前已经申报了“非遗技艺校园实践工作坊”,采取“1+n”教学方式(一门课程+多位老师),针对陶瓷、雕刻、绘画、琉璃、刺绣等五大类型的非遗技艺,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教学先经过递进式调研、技艺融合学习、分组创新设计的三大教学阶段,引导学生从调研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学习思维与实践创新系统;后经过互动体验、作品展览、对外合作、产品服务四大方式转化,校内外多方协同,提升非遗教学的成果转化率。其次集中非遗中心和非遗科研团队的力量,开设非遗研学活动,通过每期活动整合校外优质资源,带动区域内的交流活动,扩大自身影响力。

非遗保护专业本科学生与非遗传承人(校外实践导师)结对仪式

此外,充分发挥地方院校服务地方的建设原则,带动和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参与。我校经专家评议、实地核查、综合评定、社会公示等程序,成功入选“石家庄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

目前已经实施了“非遗进校园”和“非遗研学”两个项目。除了本科教学之外,还成立了“河北美术学院非遗传承社”,以社团的形式集结有理想、有目标、有情怀、有能力的会员。非遗专业下设文化交流中心作为技术指导,为非遗传承社会员提供教学与资源平台,致力于培养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创新实践能力,以及文创产品研发、加工制作、文化研究及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例如“非遗进校园”的创新点是在技艺层面认知的基础上,推动向文化内涵认知的更深层次延伸,以使青少年更好地了解、传承我省非遗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内核,树立起新时代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将人才需求与外延发展进一步扩大,使学校的非遗活动与当下社会环境、当地民众生活更好地协同。目前我校“非遗传承社”共招募会员435人,开设传统绳结、京剧脸谱手绘、面塑、掐丝珐琅、剪纸、刺绣、布糊画、风筝、木版年画、绒花、拓印等多项技艺的传承。“非遗传承社”社员利用业余时间安排实践,作为专项技艺传承师进入中小学传承传播非遗技艺。

京剧脸谱绘制大练兵活动

未来,我们将全心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肩负起拯救、挖掘、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重任,贯彻新的发展理念,构建新的发展格局,发扬优良传统,弘扬奉献精神、工匠精神,努力打造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品牌,做新时代的追梦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