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课程实践与应用的结合,加深对政策和规范的理解,促进学校与地方的协同育人工作,河北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于2025年3月12日邀请石家庄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和石家庄市群众艺术馆,共同举办了“传承文化根脉助力非遗申报”主题活动。该活动包含上午的学术沙龙和下午的专题报告两个部分,深化师生对非遗保护工作的认知,提升项目申报能力。
在当天上午的学术沙龙中,河北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孙文琰、设计艺术系主任宫景政、非遗教研室主任唐景词以及骨干教师周子祺、孟威、刘凯欢、李培培等出席了活动。行唐剪纸项目石家庄市级传承人赵成龙老师现场传授剪纸技艺,部分学生代表参与了专题沙龙活动。

孙文琰副院长表示,邀请非遗保护领域的一线专家进入校园,旨在促进校地资源互通,为学生搭建接触真实项目、参与地方文化保护实践的桥梁,助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非遗教研室主任唐景词表示,通过专家对非遗项目认定标准、申报政策及评审要点的权威解读,可以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政策导向,规避申报误区,从而巩固专业基础。石家庄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王律老师表示,自双方成立民间文艺研究中心以来,高校服务地方文化传承的工作已初见成效,利用高校智力资源反哺地方非遗保护事业,推动师生参与石家庄本土非遗项目的挖掘、申报与活化研究,助力区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性发展。

下午,我们荣幸地邀请到石家庄市群众艺术馆副研究馆员张旸老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以下简称非遗专业)师生们开展题为《非遗项目的认定与申报》的专题讲座。张旸老师从事非遗项目的认定与审核工作已经十三年,她围绕非遗保护的时代价值、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路径展开话题,以石家庄市第十批非遗项目申报要求为案例,系统讲解了非遗项目的认定标准、申报流程及申报书撰写的核心要点。她结合具体案例,详细剖析了申报材料的规范性要求、项目核心价值的提炼技巧以及申报过程中常见的误区,并现场展示了优秀申报文本的框架与内容逻辑。讲座内容深入浅出,既有政策层面的权威解读,又包含实操层面的细致指导,为师生参与非遗保护实践提供了清晰指引。本次讲座将《非遗项目申报与写作》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申报流程紧密结合,帮助学生掌握申报书撰写的规范性与技巧,提升实践应用能力。

讲座之后,现场师生结合专业教学与实践案例踊跃提问,以高校在非遗传承中的角色定位、非遗项目认定与申报流程、非遗专业的就业等议题展开交流。张旸老师从政策导向、地域特色融合、创新转化等角度逐一解答,为我校设计学院非遗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石家庄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徐东坡老师引导学生弘扬文化使命担当,强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激发创新传承意识,为非遗活态传承注入青年力量。本次参会的还有石家庄市群众艺术馆宋姗姗老师、正定文化馆王宁馆长等。

活动结束后,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本次活动积极响应国家非遗保护政策,赋能课程教学改革,既是设计学院深化产教融合、优化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非遗保护教育“从课堂到田野”的积极探索,为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非遗专业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理论+案例+实训”的立体化教学模式,丰富课程内容,增强教学实效性,为《非遗项目申报与写作》课程提供鲜活的地方实践样本,助力打造特色化非遗保护课程体系;通过申报实务解析与优秀案例示范,培养学生非遗项目调研、价值提炼、文本撰写等核心能力,为其未来从事非遗保护、文化创意等工作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助力本地非遗项目的挖掘、保护与传承,搭建了校地交流与学习的平台。

河北美术学院作为河北省非遗教育的重要阵地,始终致力于非遗的传承与创新。此次活动的举办,进一步彰显了学校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责任担当,也为培养高素质非遗专业人才、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注入新动能。